破土动工,这是工程建设的常用语。动土,就有尘。据专家测算,工地上的泥土经过汽车反复碾轧,会形成细小灰尘,并在气流带动下飘散到空气中。这一过程中,10克泥土至少能污染200平方米的地方。
据统计,无锡现有在建的大小工地3000余个,包括房屋建筑工地、市政道桥工地、地铁工地、公路(航道)工地、环境绿化工地、水利(河道)工地、各类管线施工工地、老新村改造工地、背街小巷工地、拆迁工地等10多个门类,每天产生的扬尘不在少数。今年是我市实施三年“蓝天工程”的收官之年,如何尽可能地降低扬尘污染,让锡城的空气更洁净,成为全市大气污染防治中的一道必答题。
从工地源头控制好扬尘
昨天上午,全市建设系统在长江路与宏源路交界处的一家建筑工地召开现场观摩会,推广包括扬尘防控在内的文明施工标准模式。建设部门人士表示,此举并非特意安排,此前在多次巡查中,发现这个工地确实做得非常到位,所以选择其为文明施工样板。
位于城区的工地,周边大多有居民楼、商业设施或其他公共场所,扬尘防控稍有松懈,便可能产生不良影响。首要对策是在工地这一源头就控制好扬尘。走进这家占地面积并不太大的工地,5栋在建高层住宅楼的作业面外围都遮盖上了双层密目网,工地内没有硬化的裸土均栽种了草坪。项目部负责人介绍,去年8月份开工后,绿化同步到位,越冬时草坪枯萎,便用麻片盖了起来,孰料开春后又绽出了新绿。半年多来,施工区旁的这几处草坪在滞尘方面发挥了不小作用。
大面积开挖土方,几天一层楼的施工速度,让不少建筑工地整天都灰蒙蒙的。减少飘浮在空中的灰尘,这家工地在大门口通往施工区域的30米长安全通道上方安装了自动喷淋系统,10个喷头每天上午两次、下午两次自动喷水,水流散成雾状弥漫于半空中,很大程度上净化了工地扬尘。除了两套自动喷淋设备,工地还利用废旧汽油桶制作了手推式简易洒水车,哪里发现有灰尘和泥渍就洒上水清扫干净。
不让出入工地的车辆带泥上路,大门出入口设置了自动冲洗系统,一揿按钮,10多束水柱从不同方向喷向车辆的轮胎、车底和车身四面,三五分钟内便可冲洗清爽。污水流入四周一圈的水槽内,经过三级沉淀池过滤后接入喷水管网循环利用。
不让密目网成新污染源
去年5月1日起,《无锡市建设工程文明施工管理办法》正式施行,首次对防控工地扬尘作了不少规定,违者将受到5000—30000元的处罚。如施工单位应当在施工现场四周设置连续、封闭的围挡;气象预报风速达到5级以上时,停止房屋爆破或者拆除房屋作业;建(构)筑物拆除施工过程中采取湿式作业法,拆除作业时对拆除的建(构)筑物进行洒水或者喷淋;大门出入口应当设置阻水沟、车辆清洗坪和污水沉淀池,并配备车辆冲洗设施,确保净车出场,等等。
业内人士介绍,“管理办法”实施一年多来,工地扬尘状况确实有了不小的改观,目前遇到的主要问题是执行到位率。比如“管理办法”第二十一条规定:施工现场脚手架外侧应当设置整齐、清洁的绿色密目式安全网,但是绝大多数工地密目网装上后,直到工程结束才会撤下来。远远望去,一栋栋在建的高楼,都套上了一个个灰色网状外壳。由于密目网本身积聚建筑灰尘,大风起时,网上黏附的扬尘难免又飘散开来,形成新的污染源。定期清洗密目网,由此显得很有必要。在新光路旁的一处建筑工地内,记者看到,场地一侧堆放着10多捆换下来的密目网,而经过清洗重新安装在高楼作业面外侧的密目网,显出了绿色的本来模样,与附近一个工地蒙灰的密目网反差很大。来自上海某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的施工方负责人介绍,这里的密目网每3个月清洗更换一次,由4名工人专门负责,如果网上沾的混凝土太多,没法洗,就淘汰下来用于覆盖裸土。工程的甲方是上海复地,在建设之初便将密目网的清洗更换成本核算在工程款里了,“成本不是很高,关键是意识”。
据透露,“文明施工管理办法”在出台之时曾遇到不少反对的声音,非议者说的最多的是:“这样严格,怎么做得到?”对此,市建设局人士直言,没有制度的规范,工地不可能管好。一年多来,许多规定也在进一步细化中。“这家上海公司的密目网清洗模式就值得其他工地借鉴,可以鼓励工程甲方主动与施工的乙方沟通,将‘设置整齐、清洁的绿色密目式安全网’这一规定真正执行到位。”
老树皮覆盖行道树树穴
除了建设工地的扬尘,物料堆放、养护绿化等因泥地裸露产生的粉尘颗粒物污染也不容小视。昨天上午,记者在落霞苑第一社区北侧的大通路上看到,50多米长的黄土堆成了一道小山坡,旁边还有不少偷倒的建筑垃圾,将原本较宽的路面挤成了一条单行道,车辆经过时尘土飞扬。据滨湖区城管局人士介绍,附近正在拆迁,这里便成了乱倒渣土和垃圾的场所,由于一直抓不到现行,尴尬局面延续至今。
抛开某些可能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有的环节完全可以完善起来。在市民中心工作的卢先生坐公交车上班,每次看到沿路一些行道树的裸土树穴,就心生感慨。去年下半年,他参加了赴美的政府管理培训班,“在美国马里兰州、纽约州等地,只要是行道树的树穴,都用老树皮或绿化草坪覆盖起来,看不到一丁点的裸土,既涵养了水源,又抑制了扬尘”。
由北京大学唐孝炎院士领衔的课题组制定的《无锡市大气污染防治规划》中写道,树木、绿地在滞尘,尤其在减少二次扬尘方面有突出的作用。较早获得联合国人居环境奖的扬州市,栽植行道树时,所挖树穴在48小时内不能栽植的,要求对树穴和种植土采取覆盖、洒水等措施,行道树栽植后,要求当天完成余土及其他物料清运。然而在我市,这方面的落实措施还有待加强。昨天,记者驾车沿贡湖大道开了个来回,有些行道树的树穴栽了绿化,不少地方还只是裸土,而这种状况在其他道路两侧也并不少见。
2007年供水危机后,我市落实了铁腕治污的一系列措施,才有了太湖治理的明显成效。在采访中,不少部门表示,扬尘防治的力度还需加大。据市城管行政执法支队统计,今年一季度市区查处渣土运输车抛冒滴漏87起,同比减少36.96%,查处无证渣土运输车115辆,同比减少55.08%,“虽然与去年同期相比,已下降不少,但依然禁而不绝,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违法成本较低,不足以构成威慑效应,每次处罚额仅为500—5000元,如果像查酒驾一样严查,相信此类违法现象必将大大减少。”
扬尘污染,是指在建工程,包括房屋建筑工程、市政公用工程、公路(航道、港口)建设工程、房屋拆除、物料运输与堆放、道路保洁、养护绿化等作业中因泥地裸露产生粉尘颗粒物对周边环境和大气造成的污染。
扬尘、机动车尾气和工业污染被认为是现今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三大污染源,其中工业煤烟和机动车尾气对细颗粒物的PM2.5贡献较大,相比较而言,扬尘主要产生粗颗粒物的PM10。如果泥土经过反复碾压,导致二次扬尘,就可能出现2.5微米以下的空气悬浮颗粒,因此扬尘防治同样重要而迫切。